10月22日下午,一场别开生面的“行走的思政课”在川藏公路博物馆生动开讲。来自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文化信息学院的藏族学生班级(藏班)的同学们,走出传统课堂,踏入这座记录着筑路奇迹与民族团结史诗的殿堂,通过实地参观、聆听讲解、互动研讨,深切感悟“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两路”精神,上了一堂深刻而富有感染力的思想政治实践课。
现场教学:从历史物件中触摸精神血脉

巍巍青山作证,天路蜿蜒如歌。博物馆内,一幅幅珍贵的历史图片、一件件斑驳的筑路工具、一个个还原艰险施工场景的模型,瞬间将同学们带回到70多年前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藏班学生们认真聆听着讲解员讲述十八军将士和各族民工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以“让高山低头、叫河水让路”的英雄气概,克服重重艰难险阻,在“世界屋脊”上开辟川藏公路的感人故事。
当看到展示筑路英雄张福林、模范汽车兵张洪林等先进事迹的展陈时,当了解到无数汉藏各族儿女为这条“生命线”“团结线”共同挥洒汗水甚至献出宝贵生命时,同学们神情专注,不时驻足沉思。学生子多姐感慨的说:“以前只是只言片语的家里老人说川藏公路很难修,但没有什么具体的感受,今天看到现场这些有着历史印迹锈迹斑斑的铁镐、钢钎,和其承载的具体的故事,才真正体会到前辈们付出了怎样的牺牲。这条路,真的是用生命铺就的丰碑。”
互动研讨:在交流碰撞中深化认同理解
参观结束后,思政课教师结合展陈内容,组织了专题研讨。大家围绕“新时代如何继承和弘扬‘两路’精神”“川藏公路与民族团结进步”“个人的理想如何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等话题展开热烈讨论。
江雅丽说“我的家乡就在公路沿线,它是我们家乡变迁的见证者,它不仅是交通线,更是我们边疆地区发展的希望线。作为学生的我愿将这份感动转化为学习动力,以知识传承天路精神”
学生勒青措在分享中表示,“对于家乡的这条路,以前只觉风景好,今天才知修路辛,镐头凿开致富路,先辈热血铸丰碑。作为受益者,我们更应懂得感恩,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努力学习,将来为建设家乡、巩固民族团结贡献力量。”

同学们踊跃发言,从历史到现实,从国家发展到个人成长,多角度畅谈体会。思想的火花在交流中碰撞,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在讨论中进一步深化。带队老师表示:“这种沉浸式、体验式的教学方式,比单纯在教室里讲授理论更直观、更生动,更能触动学生心灵,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效果。”
精神洗礼:铸牢共同体意识,激发奋进力量
本次川藏公路博物馆的“行走的思政课”,是学校创新思政教育形式,针对民族班学生特点,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重要举措。活动旨在利用身边的红色资源,引导藏班学生深刻认识川藏公路建设的重大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理解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各族人民团结奋斗所创造的人间奇迹。
通过这次实践教学,藏班学生们不仅接受了一次深刻的光荣传统教育,更进行了一次触及灵魂的精神洗礼。他们纷纷表示,要将“两路”精神蕴含的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团结协作的宝贵品质转化为刻苦学习的动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立志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加强民族团结、促进西藏和四省涉藏州县的长治久安与高质量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

这堂特殊的思政课,让跨越时空的“两路”精神在年轻一代心中深深扎根,成为激励他们砥砺前行的强大动力。川藏公路,这条英雄之路、团结之路,将继续作为一座精神的灯塔,照亮学子们的前行之路。